履约保函是一种由银行或担保机构向受益人开具的保证被担保人履行合同义务的书面担保文件。在建设工程领域,履约保函是保证工程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完工的重要保障。本文将对履约保函的相关政策文件进行梳理和解读,以提升相关从业者的专业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69条规定,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向承包人提供履约保证金或者其他方式的担保。该条款确立了建设单位必须提供履约担保的法律义务。
《建设工程合同示范文本》第19条对履约担保的形式、金额、出具主体等做出详细规定。其中,要求履约担保的金额不得低于合同价款的15%。
201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中提到鼓励探索以保证金或第三方担保等方式代替押金,降低租房者负担。
201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关于完善工程款担保体系促进工程款结算的通知》,提出推行工程履约履责担保和农民工工资支付担保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款。该通知鼓励探索工程履约履责担保方式多样化,支持建筑业协会等机构发放履约保函。
2021年,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公共服务领域 PPP 项目履约保证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改革公共服务领域PPP项目履约保证机制,建立多元化履约保证体系,完善履约保证体系功能,加强履约保证管理,增强履约保证措施的刚性。
履约保函的适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工程项目:
房屋建筑工程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 水利工程 电力工程履约保函的担保金额一般为合同价款的10%-15%,但不应低于法定最低限额。建设单位可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承包人的资信状况等因素确定担保金额。
履约保函的担保条件一般包括:
承包人存在违约行为,拒不履行合同义务 承包人因故无法履行合同义务,导致项目无法按时、按质、按量完工 承包人因出现不可抗力或其他不可预见的情况,导致项目无法继续履行履约保函的担保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银行保函 保险公司保函 担保公司担保履约保函的有效期一般为工程合同履约期满后12个月,或者合同另有约定。在保函期限内,受益人有权随时向承保人索赔。
履约保函是建设工程领域中一项重要的安全保障制度,通过梳理和解读相关政策文件,可以进一步了解履约保函的适用范围、担保金额、担保条件、担保方式等具体规章制度。相关从业者应熟练掌握这些规定,以便在实际工作中合理运用履约保函,维护自身权益,促进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